第三次党代会以来,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,以学科建设为抓手,项目平台多点突破,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科研创新实力日益彰显
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百项,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20余项,各类横向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419项,到账科研经费达到1.96亿元。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15项、省社科成果奖等30项,授权专利1752件。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、SSCI、A&HCI、EI源期刊、CSSCI、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10篇,出版学术著作、教材411部。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、第四届流域生态安全国际论坛”、南阳市前沿科技合作·水科技前沿论坛、2023年度SKA脉冲星科学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脉冲星年会、第十届中国铝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大会暨第三届国际铝工业高峰论坛、2022第十届中国水生态大会、国学(汉学)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、“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”欧盟—中国合作研讨会、东汉史研究国际论坛、华夏玉文化大讲堂、中国第九届灾害史年会、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、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和论坛。



二、平台建设不断加强
学校现有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流域生态安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”国家级平台1个,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、院士工作站、省级重点实验室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、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、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、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、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42个。


三、学科实力稳步提升
学校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%,在全省高校并列第8。2个学科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,1个学科获批河南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,16个学科入选新一批河南省重点学科,学校自然指数综合排名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。

